世界一级基建狂魔 - 52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入西方世界,掌握一定的话语权。

   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成就,为更多优秀的学生创造前往建筑最高殿堂的机会,然后培养出像律风一样的人,回国奉献。

    中国在世界上的风评,大家经过这两年应该都很清楚。

    没有人替我们说话,我们就更需要自己人发出声音。

    强大不是为了固步自封,而是为了万国来朝,为我所用。

    第20章

    殷知礼亲自在酒店迎接, 整个中国交流团轻松的气氛,瞬间变得严肃正经起来。

    毕竟是国际建筑大师,他们这些人还在嘤嘤学语的时候, 殷知礼就已经开始设计建筑了。

    在他面前,年近五十的老同志, 都变成了年轻人似的, 不敢在前辈面前失礼。

    他们以为,这位老先生是为了看看律风, 并不在意他们这些陪衬。

    没想到,殷知礼和律风短暂打过招呼,便笑着说:“大家一路上辛苦了,这几天就由我这个老家伙,陪大家说说话,聊聊中国和英国的建筑。等到明天, 参与这次专题交流会的建筑师们就会陆陆续续赶来,如果他们有什么失礼的地方,还请各位多多包涵。”

    他的话夹着大家熟悉的口音。

    那一腔介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中文, 亲切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。

    交流团的人,进房间放下行李, 稍作休息。

    殷知礼老先生,便陪伴着他们,一起用餐, 饭后闲谈。

    律风始终站在他身边,没有把自己当成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
    而是和从前一样,与殷以乔左右配合,照顾好他的老师。

    比起道路和桥梁分院,建筑分院见到殷知礼更为激动。

    他们的人几乎占据了聊天的主场, 能从殷知礼设计的中国建筑,聊到刚刚获奖联邦大厦。

    殷知礼总能笑着说:“可我更喜欢北京天府中心的设计,还有你们入围了国际建筑奖的鸿鹄机场。”

    他能细细数出国院建筑分院的作品,逐一点出它们的优势。

    这位远在英国的老人,了解中国每一次变化,清楚国家兴建每一个地标建筑。

    甚至在建筑分院代表,提出困惑和疑虑的时候,他也能笑着说出问题的关键。

    律风坐在他身边,帮他泡好碧螺春。

    来到英国,律风除了带上了乌雀山大桥的设计,就只为老师带了几种家乡的新茶了。

    临近十点,他们的畅聊终于走到尾声。

    殷以乔安顿好疲惫的爷爷,才慢慢送律风回房。

    “爷爷今天很高兴,因为你终于回来看他了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也有交流团的功劳,毕竟,他是这么热衷于讨论中国的建筑。”

    “可能明天早上,他就会兴高采烈的坐在交流会现场,亲自听你们讲述中国不可思议的建筑工程。”

    他们一路闲聊,就像回到了过去。

    律风没有离开英国,他们还在热恋之中。

    一如往常,殷以乔就这么送律风回家,然后两个人懒懒的等到第二天,才会并肩出现在C.E建筑事务所的门前。

    而今天,令人怀念的气氛,总是短暂无比。

    殷以乔在律风房门外止步,说道:“交流会的行程是十二天,但是后面几天时间,都是我们协会安排各位代表在英国境内的参观游览。”

    “你想不想……和我单独去旅游?”

    他的问话,充满了试探。

    律风在黄昏灯光下听得心绪一颤,然后果断拒绝,“不想。”

    “好吧。”殷以乔毫不意外的勾起笑意,“那我陪你一起去旅游。”

    直到房门关上,律风都在回想殷以乔了然的神情。

    仿佛早就预料到了他的拒绝,甚至为拒绝铺好了后路。

    师兄都不生气的吗?

    律风洗澡睡觉,闭上眼都是殷以乔温柔纵容的神色。

    他以为,今天的殷以乔一定会很失望。

    毕竟,他亲眼见到了利斯图书馆,却没有如师兄期望的那样情绪激动。

    律风不过是回国两年半,思绪已经完全的仓鼠化。

    好的东西,都希望自家拥有。

    他恨不得把最好的设计和最好的想法,囤起来上交国家。

    哪怕建筑物无论坐落在哪里,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,他仍旧会忍不住去想——

    这样的图书馆,修建在中国该有多好。

    交流会密集的行程,没能让律风拥有什么多愁善感的时间。

    昨晚还显得僻静、悠闲的古堡酒店,一早就拥有了鼎沸人声、闪烁灯光。

    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签名板,大大方方立在酒店入口,等待着各位建筑师的亲笔签名。

    国家设计院的代表们,一边走流程,一边核对待会需要的资料。

    律风跟着经验丰富的领导们,认真听从他们的要求和叮嘱。

    他们来交流,代表的是中国形象。

    吴赢启难得拉着律风说:“无论建筑师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,你一定要用数据说话,不用担心乌雀山大桥的数据泄露,因为全世界,只有我们能建出这座大桥。”

    也只有他们有建成这座大桥的需要。

    律风乖巧点头,神情困惑说道:“吴院,其实交流理念而已,每一座桥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,建筑师们也不是很关心数据的问题……”

    谁知道,吴院竟然十分坚持,“不!一定要用数据。以前我听说你把斯蒂芬.莱恩特教育得哑口无言,刚才我看到他了,所以,你一定要用数据!”

    律风忽然领会了吴赢启的担忧。

    “吴院,你是不是怕我说错话,新闻报道出去,说我们咄咄逼人?”

    吴赢启一愣,叹息一声,“不是怕你说错话,是怕你说的话不符合记者的心意。这次交流会全程都有媒体在。”

    “国外的媒体,什么都敢报道。”

    不受控制的“新闻自由”,吴赢启只能控制自家发言人,保持客观理智。

    如果律风拿数据,那么媒体人的观感再怎么变形变样,总有符合事实的报道,用数据驳斥一切虚假编造。

    可律风不拿数据,像对待莱恩特似的,讲述中国的伟大和不凡,他们听了确实感动。

    但是对在场的外国媒体来说,他们不了解中国,甚至不了解桥梁的建设,恐怕没有莱恩特那么善解人意。

    最好是扔出数据,用事实说话。

    于是,万众期待的交流会,一开场就变得格外刺激。

    中国交流团第一个派出的代表,律风,点开解说PPT,就列出了乌雀山的三组数据。

    海拔的高度。

    桥梁的长度。

    深山的温度。

    建筑师们还没做好准备,就感受到了乌雀山凌冽寒风,缺氧的海拔,与匪夷所思的乌雀山大桥。

    原来媒体的报道

添加书签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